《天安门母亲网站》- 六四论坛

六四燭光不滅 人心漸行漸遠




 



 



鍾劍華



 



支聯會連續26年在維園舉辦燭光集會,悼念六四事件的死難者,譴責中共的暴行。26年來,參與人數有上有落,但燭光總能照遍維園,也照遍世界各地的主要傳媒,提醒世人六四沉冤仍然有待昭雪,讓大家要警惕那個以機槍坦克鎮壓學生的政權仍然未受到制裁,也提醒世人繼續關注在國內仍然有六四的參與者及其家屬受到各種各樣的打壓和迫害。





過去27年,支聯會的工作總會受到一些人的質疑,有一些是被組織的、別有用心的。不過,今年11個大專院校的學生會宣佈不參與六四集會,學聯也宣佈退出支聯會,令人擔心紀念六四的薪火能否相傳。部份退出的學生會及其代表也可算是出言不遜,令人感到失望,甚至憤怒。



他們其中一個主要的批評,是支聯會每一年的六四集會內容單調、行禮如儀,已經完全沒有新意。對於這一種批評,除非是有意在雞蛋裏挑骨頭,否則當知並非事實之全部。六四集會總有一些既有的程序,例如燃點蠟燭、唱民運歌曲、致悼詞、全體默哀、叫口號、天安門母親代表的發言等等。但過去幾年如果有去集會的都應該知道,支聯會也是想盡辦法加入新的元素,例如加入了年輕人新創作的民運歌曲,部份環節也由年輕人主持。悼念活動不能失卻其應有的莊嚴性,總不能期望六四集會像國內土豪辦喪禮般邀請艷舞女郎來表演吧!



有人問這樣年復一年的悼念能夠產生甚麼效果,那個政黨還不是繼續當政嗎?它不是繼續以其霸權邏輯打壓國內維權人士及香港的民主訴求嗎?如果要以達到支聯會那五個綱領來驗證過去27年的工作,可能真的難盡人意。但切不可忘記,「一時的勝負在於力,千古的成敗在於理」。只要大家仍然相信道理在這邊,就算一時之間未必有力彰顯公義,大家仍然有責任抗拒遺忘,還要繼續喚起世人對罪惡的記憶,有節有理地繼續爭取對六四有個公正的歷史裁決。



年輕人沒有包袱,敢於創新,往往能夠為既有的事件和行事方法提供新的角度。他們敢於面對前輩,直陳自己的觀點,這一點值得鼓勵。他們的一些說法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況且,事情已經是超過四分一世紀,物換星移人事代謝,年輕一代沒有上一代人對事件的感性認知,對六四事件及應以甚麼方式作回應有另一種想法,這一點也可以理解。



燭光散落平常百姓家



不過,如果青年朋友能夠擁抱普世價值及本着是非之心來看待六四事件的話,也當明白港人過去26年積極參與六四燭光集會,本身便是一種十分具有象徵意義的抗爭行為,其作用與價值也不可以輕言抹煞。如果再能夠多加一點同理心,就算自己未能親歷當時的心靈震撼,也應該可以對這麼多港人多年來堅持不懈背後的道德力量多一點感性的認知與理解。



其實對這一次大專學生會集體杯葛六四燭光集會最應該感到憂慮的不是支聯會,而是北京當局。部份學生代表揚言不能夠接受支聯會把「平反六四」及「建設民主中國」與「中國人身份認同」三者一併加諸青年人身上。他們強調贊同要「平反六四」,因此就算他們不出席維園的燭光集會,也只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悼念六四死難者。這樣看來,就算到時維園的燭光沒有往年輝煌,也只表示燭光已經散落平民百姓之家、散落各大專院校,而不是香港人已經把六四事件淡忘。



另一方面,年輕一代不願承認中國人的身份,也不認為有責任建設民主中國。這一種近乎訴諸「極右的保守主義」或「群族中心主義」的本土情緒,最近兩年越演越烈。主要原因是中共當局的831決定徹底打破了民主回歸的最後一絲希望。如果不為香港的政改尋求新的出路,年輕一代的人心回歸只會漸行漸遠,這一點才是最值得北京當局擔心的。

(作者為理大社會研究政策中心主任)



—— 原载: 香港《蘋果日報》